|
 |
叉歧繁縷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(cè)》
【拼音名】Chā Qí Fán Lǚ
【來源】為石竹科植物叉歧繁縷的全草。8~9月采收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,高60厘米。主根粗壯,圓柱形,有許多分枝細(xì)根。莖簇生,數(shù)回又狀分歧,有腺毛。葉卵形、卵狀矩圓形成卵狀披針形,長(zhǎng)2~2.5厘米,頂端急尖,基部圓形,無柄,兩面密被腺狀毛,葉片灰綠色。聚傘花序有多數(shù)花;花梗細(xì),有柔毛;萼片5,披針形,有毛,灰綠色,邊緣有白色膜質(zhì),先端尖;花瓣5,白色,矩圓形,和萼片近等長(zhǎng),頂端2裂;雄蕊10,比花瓣短;子房卵形,花柱3,絲形.蒴果長(zhǎng)于宿存萼,頂端6裂,有多敗種子。種子卵形,微扁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干草原或石縫中。分布華北、西北和四川、內(nèi)蒙古等地。
【性味】甘,微寒。
【歸經(jīng)】入肝、腎、心包經(jīng)。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涼血。治結(jié)核發(fā)熱,久瘧發(fā)熱,盜汗骨蒸。
【用法用量】?jī)?nèi)服:煎湯,2~4錢。
【附方】治陰虛內(nèi)熱,盜汗骨蒸,心煩口渴:叉歧繁縷配當(dāng)歸、白芍、沙參、青蒿。水煎服。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
|
 |
|
|